当前位置:首页>品牌 >农业

中华“肥”王——喷施宝

2015-12-30      收藏

<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那片土地有着无法言说的依恋。故乡的炊烟、溪流、鸟鸣在我离家多年后还时时的出现在梦里,除此之外,少不了的是父老乡亲在田埂上吆喝老黄牛的声音。年少时,家里穷,父母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摸黑回家,用自己的泪水和汗水去浇灌那一亩三分地,可家里的收成还是不好,主要原因无非是买不起肥料。儿时的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父母不用很早就起来挑粪去地里,田里总有割不尽的稻子,家里有吃不完的白米饭,现在回想起那段清苦的日子,我还是觉得心慌,直到来到喷施宝的发布会现场,我才相信其实那些梦想并不是奢望,至少现在可以完全实现了。
    农民朋友都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可是在我国传统的施肥方法是从作物根部开始,而将叶面施肥的方法介绍给全国的却是广西以为农民企业家——王祥林。如今,喷施宝这一中国名牌已深深植根于中国许多民众心底。独家生产这一名牌产品的中国——广西喷旅宝集团有限公司也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叶面肥生产基地,喷施宝甚至还打开了国外的销售大门,喷施宝远销美、日等20多个国家。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创始人,如果没有王祥林,就没有喷施宝的今天。
    1946年5月18日,王祥林出生在广西省博白县沙河镇香丝景村。那是南国一个景色秀丽的地方,村子里面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王祥林家也不例外。父母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只为能养活一家人。王祥林的出生虽然这个家里带来了希望,但也增加了家里的经济负担,那个困苦的年代要养活一个孩子并不是十分的容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长大后的王祥林开始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逢一、三、七的集日,他总会将在山上打好的柴拿到集市上去卖,几公里的路就为了换回一包盐。家庭的困难使得王祥林直到11岁才上小学,学费还是父母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得来。王祥林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书本上的知识好似有一股魔力般的吸引着他,为他打开了一扇与农村田地不一样的大门。他如饥似渴的在书本里面吸取知识养分的同时,也萌生出了想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农村人命运的念头,他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1969年,23岁的王祥林娶了一位教师的女儿为妻子。按中国的古话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家的王祥林不想让温柔贤惠的妻子和自己父母一样,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想要摆脱农村的这样愿望非常的迫切。于是,他决定干出一番事业。“文革”过后,社会各行各业开始正常运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小小的沙河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王祥林决定弃农经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做生意,做什么呢?王祥林绞尽脑子也没拿定个主意。就在此时,博白县出了个很有名气的“酒饼王”——庞宗朝。他做的酒曲香醇绵长,十里八乡的人都喜欢买他做的酒曲。王祥林决定拜他为师,毕竟,有门好手艺才不至于饿死。但是拜师学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手艺人靠这个吃饭,通常不会随便的传给他人。所以,王祥林第一次就吃了闭门羹。但是,他不死心,再三的登门拜访庞宗朝,向他袒露他自己的心底的想法,表示自己想凭着双手吃饭,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了。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庞宗朝欣赏他的直率,决定收他为徒,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出师后,王祥林自己开了一家小小的酒饼厂——竹旺酒饼厂。就是从这里,他开始了自己人生传奇的第一步。
    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王祥林的酒饼厂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开始盈利。但是好景不长,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开始出现,仅在沙河镇就有数百家之多。这对王祥林来说并非是好事,面对激励的竞争,他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1985年5月15日,这天对王祥林来说是个毕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他接到一个会议通知,让给他去南宁参加“广西乡镇企业技术交流会”。王祥林一直都是个务实的人,对厂里召开会议一般是能不去就不去。可是这一次看到“技术”这两个字,他毫不犹豫的踏上了去南宁的路途,也就是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人生的历史。
    在南宁的会议上,他认真的倾听每一位与会人员的发言,时不时的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平时觉得无聊的会议现在似乎并没有那么难挨了。突然,一位工程师的发言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过去,农作物的施肥总限于根部,使用既不方便,成本又高。如今,植物的施肥将发生一场革命,仅仅限于植物根部施肥的这种千年不变的方法将不再是唯一的方法,叶面施肥新技术的出现,以其用量少、功率高、价格低廉而在欧美国家得到迅速推广。我相信,在中国也将大面积推广这种叶面喷施技术……”农民出生的王祥林听到这里,脑子里面灵光一闪:在中国,大多数农民都是靠种地为生,而收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来源。如果推广这样的肥料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话,给农民带来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他在下面越想越觉得可行,仔细的琢磨下来心里大概有了成算。于是,散会之后,他迫不及待的跑到专利技术成果展览厅,买下来1000瓶叶面宝带了回去,想要转向生产这种化肥。但是他的“如意算盘”还没有开始就被一记闷棍打得晕头转向的,原因无他,当时厂里面的领导认为酒饼厂还能盈利,而转向生产这个化肥是好是坏还是未知数,既然这样还不如维持现状呢,至少还能赚钱不是?王祥林看到这种情况急得火烧火燎的,他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叶面肥能够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农名朋友的生活,这是小小的酒饼长怎么也不可能做到的。
    面对周围人的质疑,王祥林还是决定“一条道走到黑”,就这样,酒饼厂的企业权转给了王祥林。和所有的创业故事一样,开始的路并不好走,而对将毕生心血都押在新产品上王祥林来说,每一天都是煎熬。他让厂里面的跟那个人拿着这些叶面宝到各地区推销,但收效甚微。他在街上蹲了3天,叶面宝无人问津不说,他自己还被安上了“招摇撞骗”的标签。这些都让他倍感失落:难道叶面宝真的就在中国没有什么市场了么?自己孤注一掷的决定真的错了吗?不行!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于是不死心的他,将叶面宝喷在了自己的甘蔗上,切身的验证了“技术”果然是好东西,因为经过叶面宝“洗礼”的甘蔗青翠欲滴,和没有用叶面宝之前完全是大变样。这更加坚定了他想要将这个宝贝推荐给全中国的广大农名朋友的决心。于是,他又到南宁买回了一批叶面宝,让人送到各乡镇的农技站进行试验,想要让他们真正的看到叶面宝的“威力”。果然,叶面宝不负所望,各个地方的农技站都发聩来了好消息,使用 过叶面宝的农作物都有了大幅度的增产。这让王祥林大喜过望,可是高兴过后,他开始思考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叶面宝的专利。在那个还么有什么专利意识的年代,王祥林的这一想法可谓是新鲜之极。但是,商人的直觉告诉他,想要继续大规模的生产这种产品,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专利。
    又一次,他来到了南宁,找到叶面宝的研制单位:广西化工研究所,这个他心目中科学的殿堂。
    “我能买叶面宝技术吗?”他小心翼翼的问道。
    “4万!”来人看着这个身量不高的“土包子”慢悠悠的说。
    4万?王祥林听到这个数心狠狠的抽动一下。他知道“技术”不便宜,可是没想到要这么多钱。当初他办酒饼厂虽说也赚了些钱,可是跟这个数字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买还是不买?他开始左右为难。最后,他咬咬牙还是决定买下来。东拼西凑的他终于凑齐了这4万块钱,可是当他风尘仆仆的赶到研究所时人家告诉,4万块不行了,涨到5万了。没办法,他垂头丧气的回家,将能利用的关系都用上了,终于揣着5万块再次来到研究所。本以为这次总算是能够将技术买回去的王祥林又被泼了一瓢冷水:叶面宝涨到了15万!好不容易凑齐了这笔巨款,可现在告诉他又涨价了。这该如何是好?王祥林急得不知所措。最后,他和研究所的一位工作人员拜访了相关的领导,好话说尽,终于以8.2万买回了专利。家里人十分不理解,8.2万就买回来一堆纸,这些纸比家里的牛都金贵不知多少倍,可这有啥用呢?又不能吃又不能喝,还让家里人负债累累,大家都开始责备他不应该举债买纸。王祥林也懒得跟他们解释这些,他只知道现在有了技术,接下来就是生产和销售这些好东西了。
    他开始全国各地的跑,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一过程吃了多少的苦也只有他知道,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叶面宝很快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王祥林也得到了表彰。好景不长,一场关系到叶面宝的大灾难正在酝酿之中。这与当初叶面宝的研制者分不开,他们开始在各大媒体上批评王祥林在宣传产品的时候没有提及研制者,这是侵犯了专利的,鉴于王祥林没有较好的“认错”态度,他们终止了王祥林的合同。紧接着,从全国各地寄来很多有关叶面宝“莫须有”的“罪证”,这使得叶面宝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势单力薄的王祥林只能做“困兽之斗”,两年之后,在自治区有关领导的调节之下,这场战争总算平息下来。两年的时间让王祥林失去了很多,但是也收获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不忘初心:让农民朋友都能用上改变产量的好的产品。于是,1987年春,他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找到了新一代的多功能营养型叶肥产品——喷施宝。经过反复的研制和验证,喷施宝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肥王”。
    在会场听完这个喷施宝的创业史,我不由的想起一句话: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是那一段时光,不抱怨不诉苦,最后渡过了这段感动自己的日子。现在回首给过往,喷施宝一路走来的这些风风雨雨都没有让王祥林忘记自己的初心,也是这样不抱怨不言苦,才有了今天的这般成就,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0

友情链接:漓江阅美文化 | 中国作家网 | 中国文学网 京东网 当当网 卓越网 | 技术支持:创意时代 | 欢迎您!第50591位访客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 漓江出版社 版权所有网站备案编号:桂ICP备16001139号

省系统主体编号:91000013950